网上有关“为什么洛阳市的名字叫洛阳”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洛阳市的名字叫洛阳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洛阳位于河南西部,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 、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夏太康迁都斟 ,商汤定都西毫;武王伐纣 ,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 。平王东迁,高祖都洛 ,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 ,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共十三个王朝。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 ,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 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 ,曾经是我国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
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 ,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 ,无远不达;隋唐大运河上,舳舻相接,帆影联翩 ,从洛阳东达于海,西至关陇,南下苏杭,北朔幽燕;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 ” ,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洛阳是文化的读本。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 ,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 。
从此,周公“制礼作乐 ” ,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 ”曾云集此地 ,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地理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 ,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 至35.05'之间。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 ,“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 ”之称 。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2`C降雨量546毫米。东邻郑州 ,西接三门峡, 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 、南阳相连 。东西长约179公里 , 南北宽约168公里。 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错综复杂,其中山区45.51% ,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 、荆紫山、周山、樱山 、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 、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 ,黄河 、洛河、伊河、清河 、磁河、铁滦河、涧河 、廛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 ,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 ,“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历史沿革
以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 ” ,与“河东” 、“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
西周时期 ,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 ,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 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 。 秦置三川郡 ,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 、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
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 ,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 。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 ,“河南郡 ” 、“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 、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 、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 、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 、新安县、洛宁县、嵩县 、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 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 ,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 。
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 、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 、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 、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 、禹州市、嵩县 。跟两汉时期相比 ,多了登封、禹州 、嵩县。 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 ,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 、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 。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 ,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 、孟津、巩义、登封 、汝州、伊川、汝阳、禹州 、嵩县、新安。
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 ,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 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 。另置渑池郡 ,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 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 、巩义、登封、伊川 、嵩县、宜阳、新安 、渑池、陕县等地 。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 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 ,仍以洛阳为中心 。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 、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 、孟州市。
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后期设置的) ,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 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 、渑池、偃师、孟津 、伊川、新安、宜阳 、洛宁、嵩县 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 、渑池、偃师、孟津、新安 、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 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 ,从此以后,“河南 ”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 。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 ,收纳了灵宝、陕县 、洛宁。其他方向不变 。 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 、伊川大部 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 ,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
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 ,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 、偃师等19县。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 ,洛阳成为河南省会 。1932,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 ,并一度迁洛办公。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1948年 ,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 。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 ,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 。1956年 ,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 ,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 、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 。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 ,洛宁、宜阳、嵩县 、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 ,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 。 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 、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 、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 ,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 。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 、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 ,而栾川、卢氏 、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
雒阳的历史沿革
洛阳位于河南西部 ,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 、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 。夏太康迁都斟 ,商汤定都西毫;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 ,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 ,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共十三个王朝。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 ,隋唐时人口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 ,盛极一时 。 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西周初期 ,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 ,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唐大运河上,舳舻相接 ,帆影联翩,从洛阳东达于海,西至关陇,南下苏杭 ,北朔幽燕;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 ,络绎不绝。 洛阳是文化的读本 。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 ”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
从此 ,周公“制礼作乐”,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 ,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著名的“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 ,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地理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 至35.05'之间 。亚欧大陆桥东段 ,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 ,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2`C降雨量546毫米 。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 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 ,南与平顶山 、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 南北宽约168公里。 洛阳地势西高东低 。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错综复杂 ,其中山区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 、荆紫山、周山、樱山 、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 、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 ,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 、洛河、伊河、清河 、磁河、铁滦河、涧河 、廛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 ,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 ,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
历史沿革
以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 、“河内 ”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 。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 ,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 ,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 。 战国时期 ,雒邑改称雒阳。 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 、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
西汉时期 ,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 。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 ,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 、“河南尹 ”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 、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 、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 、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 、新安县、洛宁县、嵩县 、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 。 东汉时期 ,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
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 。河南尹有所扩大 ,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 、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 、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 、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 、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 、嵩县。 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 。不同之处在于 ,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 、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 ,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 、孟津、巩义、登封 、汝州、伊川、汝阳、禹州 、嵩县、新安 。
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 ,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 。 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 ,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 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 。辖今偃师、孟津 、巩义、登封、伊川 、嵩县、宜阳、新安 、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 ,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 唐朝区划变化很大 。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 、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 、孟州市。
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 ,增设陕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后期设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 。 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 、渑池、偃师、孟津 、伊川、新安、宜阳 、洛宁、嵩县 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 ,辖今日巩义、登封 、渑池、偃师、孟津、新安 、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 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 ,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 、洛宁 。其他方向不变。 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 、伊川大部 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 ,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
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 ,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 、偃师等19县 。1923年 ,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1932,日军进攻上海 ,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 ,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 。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 ,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 。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 ,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 ,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 。1983年新安 、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 ,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 、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 。2000年6月 ,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 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 、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 、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 ,从未改变 。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 ,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 、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 、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 ,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 。
行政区划
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 、洛宁、宜阳、伊川 、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 、西工、老城、廛河 、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 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
人口民族
洛阳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共有46个民族成份 ,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98.8%, 其他少数民族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2%,其中超过1000 人的民族有回族 、满族和蒙古族 。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 ,近6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0%以上。
2007年末洛阳总人口650.45万人。
工业科技
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集中,是洛阳的一大特色 。现有5000多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拥有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 、轻纺、食品等6大支柱产业和东方红拖拉机、洛阳浮法玻璃 、大阳摩托、HJD04程控交换机、白马棉纱 、牡丹铜材等一大批国际国内名牌产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14个。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投资100亿元,正在全力实施16户企业、48个项目的“1648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 ,加快发展石油化纤、煤电铝一体化 、电子信息3大新兴优势产业 。“十五”末全市工业销售收入可达1000亿元左右。洛阳科技实力雄厚,拖研所、轴研所、耐研所 、014中心、石化工程公司等14个部属科研所每年都推出众多的高科技成果。现有“两院”院士5名,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0% 。九五 ”期间全市科技成果1280项 ,其中国家级43项,“省部级483项,技术交易额年均3亿元以上。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省级软件园各1个 ,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企业美国卡博陶粒公司等487家国内外著名企业已入驻创业。全市被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46个,高新技术产品295种。
城市建设
近年来,洛阳市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为龙头 ,相继实施了以“建设7路5桥1园、整治3个景点、搞好3项公益设施”为主要内容的“75133”工程,以绿 、亮、净、美 、畅为主要内容的“五大形象工程”和以景区建设治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景区、文明城市 ”工程,,大规模改造了城市进出口道路和市区路网 ,兴建了东西长达14公里 、绿地147万平方米、水面148万平方米的洛河风景游览区,新建了城市供水、污水处理 、管道煤气、集中供热等公共设施,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形象品位明显提升 。“十五”时期,全市按照“以洛河为轴线、南北对应发展”的城市布局 ,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掀起了以新区开发和现有城区改造为重点的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老市区各项建设顺利推进。以“两创 ”为重点,现有城区改造先后投资174亿元 ,实施了6批共194个项目 。王城大道纵贯市区南北,城市出入口交通便捷通畅;周山森林公园 、龙门山森林公园、小浪底森林公园、上清宫森林公园等四大森林公园作为“天然氧吧”在日夜不停地为城市供氧;16公里长的洛浦公园宛如一条五彩飘逸的丝带在河洛大地上飘扬;经过治理的洛河、伊河 、涧河、中州渠变得水清、路畅 、岸绿、灯明。洛阳城市建成面积已达105平方公里,市区道路总长近300公里。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庭院绿化、道路绿化 、广场景点绿化等绿化工程成效显著,建成了牡丹广场、洛浦公园 。青年宫广场、中亚广场等一批公共绿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 ,人均公共绿地7平方米,已通过国家园林城市验收。城市综合管理不断加强市容市貌整洁畅亮 。目前,洛阳正以突出名城特色 、实现洛河南北对应发展为目标 ,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文化品位 ,努力实现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统一。
新区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截止2005年底,新区已累计完成投资180亿元 。市政道路累计开工48条、75公里,竣工35条、47公里 ,并配套建设了水 、电、热、气、通讯等设施。新区园林绿化面积达210万平方米。房建工程累计开工605栋487万平方米,竣工323栋234万平方米。 市四大班子迁入新区办公,体育馆 、游泳馆建成投用 ,洛龙区行政中心、勤政苑小区、高层次人才小区等项目建成投用 。
物产资源
洛阳物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已探明有钼 、铝、金、银 、钨、煤、铁 、锌、水晶、铅等甲类矿产资源26种,这些矿藏储量大 ,品位高,易于开采利用。其中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为世界三大钼矿之一 ,主要集中分布在栾川县 。洛阳市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 、830属、2308种及198个变种、6个变型。洛阳市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全市有陆栖脊椎动物342种,其中有珍稀动物190余种,天然药物理学480余种。水资源也很丰富 ,境内有黄河、洛河 、伊河、廛河、涧河等河流和陆浑 、故县两座大型水库 。
综合实力
2007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595.5亿元,增长1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增长3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1.6亿元 ,增长34.6%,其中工业投资457.3亿元,增长5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7.9亿元 ,增长18.5%,增幅创2000年以来新高;外贸出口突破10亿美元,增长3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93.6亿元 ,实现利税287.7亿元、利润181.3亿元,增幅居全省第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双双保持两位数增长,实际增速分别达到10%和12.3%。
农村经济
洛阳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区域化、规模化发展,优质专用粮食 、林果、中药材、烟叶 、花卉苗木等六大支柱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奶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 。洛阳境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农业经济作物种类繁多。有珍贵的领椿木、铁杉、连香 、银杏、山白芍等树种;有天然化工原料植物漆树、油桐等;有经济植物核桃、山楂 、板栗、苹果、柿子等。还是重要的药材产地,种类多达1480余种 。洛阳是河南小麦重要产区,偃师的小麦栽培技术驰名全国 ,亩产高达千斤以上。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 、烟叶、油料等。土特产品远近闻名,主要有偃师的泡桐,孟津的梨和黄河鲤鱼 ,新安的柿子和樱桃,洛宁绿竹和猕猴桃等等。孟津的奶山羊和伊川的大尾牛享誉海内,分别被国家确定为山羊和大尾牛生产基地县 。
洛阳市花
“天下名园重洛阳” ,“洛阳牡丹甲天下 ”,名园代出,别饶幽趣 ,国色天香,艳冠群芳。西周至北宋,洛阳园囿,数以百计 ,或凤阁龙楼,上连霄汉;或剔透玲珑,姹紫嫣红。历代文人骚客 ,泼墨古刹,挥毫岩壁,为古城增添诗情画意 。 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 ,花蕾硕大,色泽艳丽,国色天香 ,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代表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之风范。“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于隋 、盛于唐、甲天下于宋 。相传 ,唐武则天寒冬设宴赏花,令百花绽放,唯牡丹不从,贬之洛阳。岂知迁洛后竟吐蕊怒放。武后闻知 ,命火烧牡丹 。牡丹枝干烧焦,次年却依旧叶荣华发,且花更大 ,色更艳。洛阳牡丹遂驰名天下做花魁,洛阳人培育牡丹、观赏牡丹亦日盛成俗。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所赞:“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 。周恩来总理曾经说牡丹应当是国花。
有关“信”的文章,怎么写
中国古代帝喾、唐尧、虞舜 、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帝喾都亳邑 ,夏太康迁都斟鄩,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 ,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 ,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 ,相因沿袭,共十三个王朝 。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 ”;汉魏以后 ,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四方入贡,道里均” ,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光耀千秋。
“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 ,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 ,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隋炀帝在洛阳建东都,下令开凿大运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 ,向东北 、东南辐射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运网;东汉时期以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 ,络绎不绝。
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 ,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 ,理学寻源于此 。圣贤云集,人文荟萃。洛阳还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3]。
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 ”就出自洛阳 。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 ,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 ,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程颐、程颢开创宋代理学 ,著名的“建安七子 ” 、“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 ,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 ”,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 ,马钧发明翻车.....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洛阳城位于洛水之北 ,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洛邑、神都 。境内山川纵横 ,西靠秦岭,东临嵩岳,北依王屋山——太行山 ,又据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关都邑 ,八面环山,五水绕洛城”的说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 ”之名 ,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称。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 、西周、东周、东汉 、曹魏、西晋、北魏 、隋、唐等十三个正统王朝在洛阳建都,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 ,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 、跨度最大的城市,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先后100多个帝王在这里指点江山 ,因此有“千年帝都”之称,与西安、南京、北京并列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定都的城市 ,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法定命名为神都的城市,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与核心,河图洛书在此诞生 ,儒 、释、道、玄 、理肇始于此。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中国的国名便源自古洛阳,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世人誉为“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 。
洛阳有着数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中国古代伏羲、女娲 、黄帝、唐尧、虞舜 、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从夏朝开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 ,有105位帝王在洛阳指点江山。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神州大地之首都)的城市 。是我国建都时间最早,时间最长的城市。 洛阳历史曾用名或别名,斟鄩、西毫、洛邑、洛师 、成周、王城、雒阳 、神都、京洛、洛京 、中京、伊洛、河洛 、河南、洛州、三川。
洛阳 ,立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既禀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气 ,也具南国水乡妩媚风流之质 。开天辟地之后,三皇五帝以来,洛阳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 ,成为天人共羡之神都。洛阳代表最早的中国,也是最本色的中国 、最渊深的中国。 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 ,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 ,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而且雄踞“天下之中 ” ,“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 ,南系荆襄”,人称“八方辐辏”、“九州腹地 ” 、“十省通衢” 。所以历朝历代均为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争之地,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距今八九千年前至四五千年前),黄河中游两岸及伊 、洛、瀍、涧等河流的台地上,分布着许多氏族部落,新中国成立后在洛阳一带发现的孙旗屯遗址 、王湾遗址、矬李遗址等近200处聚落遗址 ,便是当时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 。
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地。洛阳是夏王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 、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今偃师二里头)为都。二里头(一至四期)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1735-公元前1540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朝建立 。商汤建都西亳(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千米)。商汤之后的数代帝王均以此为都,前后累计200余年。偃师商城(一至三期)的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1600-公元前1260年 。
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 ,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称成王“初迁宅于成周” ,“定鼎于郏鄏 ”,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当时洛阳称洛邑、新邑 、大邑、成周、天室、中国等 ,亦称周南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自此 ,有23个国王都居洛阳,前后历经500余年之久。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在洛阳置三川郡 ,郡治成周城。
汉王元年(前206年),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居洛阳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 ,刘邦建汉,初都洛阳,后迁长安 ,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洛阳。辖洛阳 、河南(汉置,治王城)、偃师、缑氏 、平(偃师西北)、平阴(孟津东北)、新成(伊川西南) 、榖成(新安东)及巩、荥阳、新郑 、中牟、开封等22县。汉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 ,河南郡属司隶 。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改洛阳为宜阳,设“新室东都”和“中市”。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 ,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建武十五年(39年) ,更河南郡为河南尹。汉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万零八百二十七 ”。黄初元年(220年)年 ,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变雒阳为洛阳,设司隶校尉部 。泰始元年(265年) ,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东晋时称故都洛阳为中京,一直沿用到南朝宋武帝、宋文帝 、宋明帝。太延二年(436年) ,北魏在洛阳置洛州,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洛共计330余年。北周平齐之后,升洛阳为东京,设置六府官,号东京六府。
隋开皇元年(581年),在洛阳置东京尚书省;次年 ,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废行台,以洛州刺史领总监;十四年 ,于金墉城别置总监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在东周王城以东 ,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新建洛阳城。同年,改洛州(东魏改司州置)为豫州 ,三年又改河南郡,十四年复置洛州,辖河南 、洛阳、偃师、缑氏 、阌乡、桃林、陕 、熊耳、渑池、新安 、巩、宜阳、寿安 、陆浑、伊阙、兴泰、嵩阳 、阳城等18县。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阳为都 ,称东都 。武德四年(621年),置洛州总管府,辖洛州、郑州、熊州 、榖州、嵩州、管州 、伊州、汝州、鲁州等九州,洛州辖洛阳 、河南、偃师、缑氏 、巩、阳城、嵩阳、陆浑 、伊阙等9县。贞观元年(627年) ,分全国为十道,洛阳属河南道。显庆二年(657年)置东都 。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为河南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于洛阳置都畿道。天宝年间,改东都为东京。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阳 。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始,改东都为神都 ,对都城进行扩建,修建了明堂、万国天枢等。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 ,定都洛阳,以更大的规模开凿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像龛便是盛唐雕刻艺术的辉煌代表。武则天还令薛怀义为白马寺住持 ,大规模整修白马寺 。唐代,中国佛教臻于鼎盛,佛教史上势力最大 、影响最广、流传最久的教派禅宗在洛阳形成。唐玄宗长期居洛,曾敕令大修中岳庙 ,并赐风穴寺(在今汝州)内佛塔名“七祖塔”。
唐天祐四年(907年),唐室亡祚,其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 、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的王朝 ,史称五代 。其中,后梁 、后唐、后晋均曾都洛阳,后汉、后周以洛阳为陪都。这一时期洛阳仍是全国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
宋以洛阳为西京 ,置河南府 。朝廷设“国子监”于洛阳,名臣遗老和文人学士多会于此,赵普、吕蒙正、富弼 、文彦博、欧阳修都曾居住洛阳。理学家程氏兄弟、邵雍等 ,在洛阳著书讲学。司马光在洛阳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
金代定洛阳为中京,改河南府曰金昌府,并河南县入洛阳县。时因洛阳旧城毁弃 ,便在隋唐城东北角另筑新城,周围不足9里,即今日老城之前身,它仅是隋唐洛阳城的一小部分而已。
自元代始 ,洛阳不复为京,降为河南府治。明代河南府辖洛阳 、偃师、巩县、孟津 、登封、新安、渑池 、宜阳、永宁、嵩县等10县,又是伊王和福王的封地 。清代洛阳仍为河南府治。
民国元年(1912年) ,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 ,道尹公署驻洛阳,辖洛阳 、偃师等19县。民国9年(1920年),直系军阀吴佩孚盘踞洛阳 ,在洛阳设置了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军第三师司令部 。民国12年(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适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21年(1932年) ,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七七事变 ”后,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 ,洛阳成为北方抗日前哨,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洛阳 。民国27年(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 ,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 中国历史上定都洛阳的朝代朝代 名 称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时间 夏 斟浔 偃师二里头 太康、仲康、夏桀 前1735年-前1540年 商 西毫 偃师商城 商汤—仲丁 前1600年-前1260年 西周 洛邑 王城公园 周成王-周幽王,共11王 前1040年-前771年 东周 王城 王城(涧河两岸) 平王-悼王及赧王,共14王 前771年-前520年
前314年-前256年 东周 成周 成周(白马寺东) 敬王至慎靓王 ,共11王 前519年-前314年 韩宜阳宜阳县景侯至烈侯,共2侯前403年-前375年河南洛阳成周申阳前206年-前205年西汉 洛阳 汉魏故城 汉高祖 前202年(数月) 新洛阳汉魏故城 陪都东汉 雒阳 汉魏故城 光武帝-献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阳 汉魏故城 文帝-元帝 ,共5帝 220年-265年 西晋 洛阳 汉魏故城 武帝-怀帝,共4帝 265年-313年 东晋中京汉魏故城 陪都南朝宋中京汉魏故城 陪都后赵洛阳汉魏故城 陪都北魏 洛阳 汉魏故城 孝文帝-孝武帝,共七帝 493年-534年 东魏洛阳汉魏故城 陪都北齐洛阳汉魏故城 陪都北周东京汉魏故城 陪都隋 东都 隋唐故城 隋炀帝至皇泰帝共两帝 605年-619年 郑洛阳隋唐故城王世充619年-622年唐(武周前) 东都 隋唐故城 高宗、中宗 、睿宗共三帝 657年-684年(两京并重)
684年-690年(首都) 武周 神都 隋唐故城 则天大圣皇帝 690年-705年 唐(武周后) 东都 隋唐故城 中宗、玄宗、昭宗 、哀帝共四帝 705年-736年(两京并重)
904年-907年(首都) 燕洛阳隋唐故城安禄山756年-756年 后梁 西京 隋唐五代宋故城 太祖、朱友圭 、后梁末帝 909年-913年 后唐 东都 隋唐五代宋故城 庄宗 、明宗、闵帝、末帝 923年-937年 后晋 西京 隋唐五代宋故城 高祖 937-938年(约2年) 后汉西京隋唐五代宋故城 陪都后周西京隋唐五代宋故城 陪都北宋西京隋唐五代宋故城 陪都金中京洛阳老城 陪都 中华民国洛阳洛阳市林森(国民政府主席)民国21年(1932年)1948年 ,洛阳解放,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析洛阳县城区为市,与洛阳县并置。次年12月 ,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 。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次年,洛阳县撤销 ,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 、孟津、宜阳等县。1956年,相继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 ,次年成立瀍河区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 ,新安 、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 、栾川、汝阳、伊川亦改属洛阳市。1993年 ,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辖8个乡镇 ,1个办事处 。至2012年,洛阳市共辖县(市)区19个(1市8县6区 、1个洛阳新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
如何介绍洛阳?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 、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 ,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 。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 ,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 ,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 、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 ,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 。此外还有专供夫人 、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仪、杜友晋书仪等。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
春秋战国时期的信是写在竹简上的,为了防止别人偷看 ,就在上面用木板覆盖起来,用绳子扎好,那个绳子就叫做“缄”。我们现在说“三缄其口”就是封好扎好的意思。后来用封泥把信封好 ,再在封泥上盖章,表明这封信没有被拆开过 。封泥上的文字就是现在的文字学家研究的封泥文字。
书信有许多叫法,如书札、手札 、书牍、尺牍、尺翰等。对唐以前的名人书信 ,后人称之为帖,是重视它的书法。故宫博物院曾为院庆80周年展出的镇院之宝《平复帖》,就是西晋陆机问候患病的朋友的书信 ,这9行84字的草书,是中国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和名人手札 。
《史记》:“说楚王发信臣。”《世说新语·雅量》:“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 ,默然无言。 ”古乐府诗句:“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 。”《资治通鉴》:“宜急追信改书。”《越绝书》:“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祟于吴。 ”等等 。上文中的“信”都是使者 ,即送信人的意思。文中的“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
“家书抵万金 ”,“答友人书”,以及鲁迅先生的《两地书》 ,还有今天仍在用的成语“鸿雁传书”中的“书 ”,都是信的意思 。
既然“书”是信的意思,那么古代的书一般是用什么代替的呢?
古代的“书”是刻在竹片上或木片上的 ,刻在竹片上的书叫“简 ”,刻在木片上的书叫“牍”,这里的“简”“牍”以及把它们装订成册的“册 ”就是古代的书。
古人写信 ,一开始也写在木板上,写信的木板长约一尺,故称“尺牍” ,“尺牍”就是古代的书信。为了与“简牍 ”区别开来,人们把作为书信的“尺牍”叫做“检”,在“检 ”上签字称为“署”,现在的“署名”就是由此而来 。有的“检 ”上还有一块凹陷的装饰叫做“函” ,这就是今天“信函”“函件 ”的来源。
书信的传递,是人类交往的重要手段,古代书信的传递有以下这些方式:
羽檄就是插有羽毛的书信。颜师古注解:“檄者 ,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 ,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急也 。”意思是古代战事紧急时,把羽毛插在书信上 ,称之为“羽檄”。
羽书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古人认为鸟能飞翔,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快莫过于飞 ,所以在书信上插或粘上鸟的羽毛,表示此乃急件,必须飞快递送 。
鸡毛信古代羽书的一种,就是在书信上粘插鸡毛 ,因此又叫“鸡毛信”。这种传递书信的方式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仍在沿用。我国西南地区的佤族 、拉祜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直到民主改革前夕,仍然使用这种方式传信 。
信鸽传书古代用信鸽传递书信的方式。这种传递书信的方式历史悠久 ,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时,都曾用信鸽传递消息。
传竹筒古代用竹筒传递书信的方式 。这种方式始于唐代,据《唐语林》记载 ,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时,与朋友各居一方,往来不便 ,就把写好的诗稿装入竹筒中互相寄送,这种竹筒又叫“邮筒 ”,从唐代一直到明 、清时期 ,相沿成俗,竹筒起着保护和传递书信的作用,类似今天的信封。
急脚递古代传递紧急军事情报的一种方式,俗称“传金牌”。始于宋代 ,元代称为“急脚铺” 。相传岳飞一日接连接到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令他退兵,这就是金字牌急脚递。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 ,信指使人。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 ” 。《左传》记载:“叔向使诒子产书。”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 ”的意思,如“家书”等 。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 ,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 ,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过1尺,故将书信称为尺牍 。
柬在古代 ,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贴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 、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 ,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 。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 ,如函件、来函 、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据《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七 ”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书信的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用的材料有关 。除了上述别称外 ,古代书信还有一些别称。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 ,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
鲤鱼也代指书信 ,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 ,一种称为“双鱼”,如宋人《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 ,望断双鱼信。”另一种称为“双鲤 ”,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诗:“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韩愈《寄卢仝》诗中也有“更遣长须致双鲤”的诗句。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中有“嵩云秦树久离居 ,双鲤迢迢一纸书。 ”有的直接说成“鱼书”,唐代诗人韦杲《忆玉箫》诗:“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如秦 。”因为常用鲤鱼代替书信 ,所以古人往往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汉乐府诗中有“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 ,要知心中事,看取幔中书。 ”
书简也代指书信。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李白诗中便有“桃竹书筒绮秀文”之句 。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如宋赵蕃诗中有这样一句:“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八行书也是信札的代称 。旧时信件每页八行 ,故称为八行书。《后汉书·窦章传》李贤注引马融《与窦章书》:“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书虽两纸 ,纸八行,行七字。 ”温庭筠词曰:“八行书,千里梦 ,雁南飞 。”
在古代的水墨地图上,以青铜时代的东周王都洛阳为中心,东至齐鲁 ,西到关中,北抵燕赵,南达吴楚 ,四通八达,驿道相通。长于说辞的谋士,带着鱼肠剑,简朴的青衣 ,一骑绝尘,携着简书与符信,往来于诸侯国的城池之间 ,穿山岭,越栈道,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信书 ,赤红的朱印,五彩的羽翎,苍劲的笔法 ,宛如飞鸟白羽,翩跹飞舞,流星马飞蹄嘶哮 。官吏奏报 ,说客上书,白羽倒插,那是砂笔,青玉纸 ,火烧连营三千里飞报。骑马的信使飞出燕国的城门,转过护城河,王府宅邸酒楼茶肆闹市里巷一路上黍麦绿映 ,云霞青山,直奔东南。
古代千里传书,战国时期把书信或文章刻写在竹木简上 ,亟传檄告,简书与符信往来传送于燕赵秦晋之间 。齐鲁的谋士,门客或写文书 ,作檄文,传将令,长袖抚案 ,磨墨疾书,青玉笔头,狼毫挥舞,取了水陆通行符节 ,信使披青衣,佩袖箭,千里单骑 ,驿馆传舍之间,片刻不得停息。秦朝简册用大篆小篆,符传用刻符 ,印玺用缪篆,幡书用鸟书。山间飞奔的火红毛色的骏马,插着不同色彩的云旗 ,蹄声如沙场锣鼓,山野城郭农田桑园,官道街驿行人纷纷躲避 ,乱作一团。五彩锦书,火龙驹,风云蹄,烽火狼烟中信使轻装上马 ,将插着孔雀紫羽的帛书送到行军大营 。
从巴蜀到关中,米仓山、大巴山沟壑起伏,关山阻隔。信使纵马山道 ,要经过都江堰,险峻的剑阁,葭萌关 ,阳平关,沃野千里,崇山峻岭。蜀地沃野千里 ,土壤膏腴,一路上夹竹桃,水稻的清香从河谷丘陵里飘来 ,信使怀里的书和行囊的剑,都浸渍这种芬芳 。关中的稻谷香,江南的莲子红,一名古代的信使永远穿梭在秦岭与大禹陵之间的山地 ,关寨和城塞。蝉翼般的帛书,情意绵绵的家书,就像飞出窗阁厢房的纸鸢 ,五彩翅膀,轻盈的羽翼,在汉代的地图上飞舞。孔雀翎衬着信笺上华丽的彩衣 ,飘逸的线条,古雅的剪裁,明月照在骑马飞驰的信使身上 ,周围是澄**的稻子、深**的油菜花、柑桔果 。饥饿的时候驻马饮水,嚼块干粮,千里山路走完 ,信使整整衣冠,策马进京。遥远的驿路上,信使已经中了花草的毒,被山色里飞翔的鸟儿蛊惑。交付书信 ,受赏了汉家粮仓里的稻米,银两,买来酒食花椒 、姜块、薤菜 ,一醉三日 。
汉代的家书,秦朝的诏文都用隶书抄写,高堂上一声令下 ,传讯官直奔东城。古雅的竹简和帛书则用丝线包裹,若是皇帝亲笔诏书则是用金黄的绸布小心翼翼的装。三更造饭,五更上路 ,有经验的壮年信使骑着星月飞马,背插小黄旗借着清晨的月色,穿过京城车水马龙卖早点的油茶铺 ,烧卖摊,古玩店,绕过街角,日行四百里 ,将书信传到东南的州府 。至于家书,则是笔法各异,用墨千奇百怪 ,点点穿穿,涂涂抹抹,有笔走龙蛇的矫健 ,有飘若飞凤的清逸。有潦草的家书,仓促的结语,杂乱的笔画 ,让人联想到写信人的焦急心情,左顾右盼蹙眉而思。云梦睡虎地的木牍家书,像信鸽一样直飞云霄 ,由武关经南阳抵达江陵,一路颠簸,风尘仆仆。
古人写书信,讲求寄情千里 ,字句真切 。街巷之间,忽有飞马来报,登科及第 ,亲友传书,互道平安。信笺上的行草,大小如雨点 ,勾连如蛛网,一笔一划或如痴如醉,或酒热耳酣。魏晋书法家文笔遒劲 ,心领神会,写就的家书用红丝带缠绕,仿佛自己就能飞到千里之外 。纸张里的汉字或如粒米 ,或如鱼鳞,或如云朵,有翅羽,有耳目。信使纵马飞驰 ,呼啸而过,怀里的帛书像小兔子一样惴惴不安,上蹿下跳 ,躲在信使的衣衫内。从京城到边塞的路上征尘滚滚,从黄河到南方的驿道则是侠盗迷踪,虎狼横行 。
战乱时期 ,箭矢满地,揭竿而起占山为王凶神恶煞的山大王专门拦截商旅行客,搜银两 ,夺珠宝,不容分说招呼喽啰一哄而上,将客商五花大绑押回山寨。荒山里山道艰险野兽出没 ,喽啰来报,青衣信使一骑过岭,山大王便招呼众人吆喝呼啸着冲下来拦住信使去路。但愚笨凶狠的山大王却是从不拦截飞马传家书的信使,问了壮士去路 ,拱手抱拳满怀敬意,杯酒相赠 。信使一饮而尽,众人豪爽大笑 ,纷纷回寨。壮士拍马加鞭,带着家书就直奔东南。来年回京带来江浙的坛装陈酿女儿红,众喽啰接住 ,一醉方休 。
唐元和三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小楷体势劲媚,骨力道健 ,内敛外拓,干净利落。柳公权的小楷家书情深意切,韵味长远。朴雅的纸张上 ,用笔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有柔软的力量 ,也有劲挺的神气。家书上面有朱砂红印,吩咐书童急行军,回乡报喜 。明清的状元郎酸书生传递书信则是更喜欢红鬃马 ,草行书,笔下春风得意,急忙要把高中的消息传到家乡 ,回到驿馆就赶忙唤迷糊的书童笔墨伺候,卷起袖子,整整衣装 ,长袖的书生秉烛疾笔。新进状元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喝下一坛十八年的状元红,醉醺醺的挥毫直下 ,墨色氤氲,满室清香,雪青色的纸笺,新鲜的楷书带着野外露水的青涩 ,笔痕质朴古厚,如蠹鱼,雨燕 ,令人眼花缭乱的点横撇钠,缠绕在一团。纸张上笔迹十分潦草,勾连走风 ,七横八竖,让人能感受到古代的书生在挥毫之间快哉十足 。四蹄疾驰的枣红马,玻璃眼 ,珠玉毛色,闪闪动人。马儿筋骨健壮,宽大 ,神采飞扬,风驰电掣,在山道上掀起一阵尘烟,远远的只能看到它的影子。一路上伴着他的是山野里的大雁 ,红狐,跟着马儿一起飞跑,嬉闹 ,跳跃,吵闹,临安城外 ,嘶哮的马匹背上的信使冲进城门,滚鞍下马,上书报喜 ,动作已经像燕子一样灵巧,犀利 。书信抵达南方,春天来临 ,草木萌芽,才子们登科及第的消息传遍乡里,亲朋好友奔走相告,拱手作揖 ,杯盏往来。
汉代的家书,是一只纸鸢。汉代开始以竹篾扎作成鸟禽状骨架,长方形硬竹板 ,从背后勒成瓦形,或竖或横,绘画简洁明快 ,背缚弓弦,凭借强风,飞上天空 ,左冲右突,嗡嗡作响 。纸鸢有着孔雀翎,紫金装 ,它飘过松亭关都畿道,随着候鸟飞向长满桃花和水稻的南方。一封暖暖的家书写毕,便是洋洋洒洒的佳人音书,鸿雁之约。古代的夜晚烛火满院 ,沐浴之后的书生们焚香净手磨墨提笔,卷着袖子想着在紫荆关,桃源山的书肆里抄写书信的红粉知己 。十里一亭 ,三十里一置,书信就像纸鸢一样,飞过驿馆客舍。云中锦书 ,雁行千里,秀才的信笺就像汉代的纸鸢,在云雾中舞动身姿。
纸鸢用的是红丝绦 ,青竹篾撑起骨架,选细细的薄薄的砂纸或者印花的碎布装饰羽翼。古人飞鸽传书,多用红丝线困扎信笺 ,字条 。鹞子翻身,笔锋侧转,叙说身前人后得失,家里长短。不论流言蜚语还是流水账簿 ,由骑枣红马大青马的信使穿山越岭送到。红丝线,杏**的信纸,从京城到金陵顺天府 ,寒霜雨露,秋风冰雪,几案上的纸鸢断了线 ,折了翅,纸笔春色也是几番枯荣 。山道艰险,饥肠辘辘的信使被拦路打劫 ,迷失方向,濡湿了信纸,也有无奈而返的时候。或问路村夫野老 ,或投宿荒山古寺,驿马丢失,财物遗弃,那怀里的信笺似乎也啁啾着叹气 ,嘀咕着这驿路的漫长。家书失散,正如断了线的纸鸢,杳无音讯 。
纸鸢折断了羽翎 ,被正在描红的女子拣去用针线缝补,古代私塾里嬉戏的富家千金,糊弄老先生 ,玩风筝爬墙角,抽屉里藏的就是精致的竹骨纸鸢,苏州刺绣手帕 ,还有一叠叠桃花印纸,有莲子的青色和酸杏的鹅黄。明代的京城有许多书肆和酒楼,碧雪青色的城墙内 ,有擅长刺绣手工艺的女子,也有代写家书的穷酸秀才。
穿着蓝色长袍和印花布鞋的富家子弟在聚宝斋里读书,玩赏着蜀绣绫罗缎,鎏金壶、玻璃碗 、青金石 ,在后院里斗蟋蟀踢毽子,看着闹市的花花草草,翻着丝绸装裱的卷轴 ,笑看着吃酸菜鱼喝花雕 。京城求学的清贫书生则躲在书斋里闭门不出,磨墨抄书。抄写的信纸一般是水墨色的,纸张和笔记有胭脂色 ,褐青色,柔软的像江南的柳枝,字里行间 ,揖让进退,或写着薄酒一杯,聊表芹献 ,或敬颂颐安,文不加点,字里行间快意恩愁少年意气,轩辕台 ,万仞山。或讽谏,或拜祭,或问亲 ,或嘘寒,一封彩云笺,笔墨清雅细腻 ,半个时辰之后,月光当窗之时,顿笔收锋 ,差人送往千里之外的绍兴府走马桥石板街花溪楼某某处 。而私塾里的女孩子则吃着菱角,咬着酸酸的杏儿,写小楷 ,刺苏绣,扯着红丝线的纸鸢,从屋顶上看着酒楼茶肆银铺米店的灰色整齐的屋瓦。
左冯翊,玉壁城 ,朱雀航,春天的时候总会有满腹诗书的才女做纸鸢,写书信。晋人写雨后帖 ,快雪时晴帖,快哉之意畅酣淋漓,然而闺阁女子的秀气小楷亦是墨法精丽 ,生动无比。信笺夹在线装书里,用蓝印花布,苏州刺绣的手帕包裹着 。线装书里藏着桃木书简 ,那是青梅竹马的定情之物。明清内府图书常用黄绫作衣,以示尊贵,而秀才和江南闺阁里的梳着红妆的女子小楷书信则字迹柔和 ,纤细,欹斜相依,肥瘦相间,有竹马青梅的灵犀。用不着象牙笏板 ,传旨罚俸官衙拘束,即使是脂粉气的草书,却也天真质朴 ,情意绵绵 。桃木书简夹在书信里,彩色的花瓣和衣袖的绿色有萱草的清新。清代的老夫子,宋朝的桃木匠他们不懂得这蜀绣小笺乱针、钉线、圈金 、掺针、滚针、接针绣 ,一针一线包裹着线装书和草书纸张桃木书简的情分。扬州的闺房少女不思宫廷厨子的手艺,只读酒牌红字,绞着手帕儿 ,在城墙和宅院内牵着纸鸢的细线,思慕着飘在城外的纸风筝 。
春去春又来,蜀绣织锦做的纸鸢 ,落在芳草斋,玉华楼,斗蛐蛐的子弟目光越过亲王府清宫御苑杏**的琉璃屋瓦,看着纸鸢飞过村落孤烟。这种陌生的纸鸢对于他们来说是娇媚的燕子 ,轻盈的飞过扬州盐道,王府高高的墙壁。韧性的竹子,砂纸 ,密密的针线,五色金翠线,孔雀翎 ,杜鹃翼,黑蜈蚣,美女蛇 ,迷蝴蝶,玉麒麟,盘蛟龙 ,形状各异的纸鸢飞过客栈,茶楼,银铺,米店 ,梁都建邺,王公贵族们的花花世界 。它有五彩翅膀,百丈游丝 ,只食蘑菇 、嫩草、树叶,翡翠绿的纸鸢,云彩是它的霓裳 ,水草鲤鱼。它生活在绿衣黄裳的信笺里,抛媚眼,送春风 ,过田垄,采莲子。
云彩中的纸鸢,那是唐朝的纸鸢还是汉代的青鸟 ,彩色头冠,明丽的蓝色或绿色羽毛,在古老的城墙和飞檐翼角、斗供彩画 、朱柱金顶的宫殿外,五色绣衣 ,缛绣罗纨、素绨冰锦的纸鸢,梧桐杨柳如烟的春风里,它是蜀绣上的鸳鸯 。黄绮乘云绣 ,凤鸟纹刺绣,纸鸢的翅膀上被心灵手巧的女子刺上了金色纹线,那就是线装书里面如春海棠的孔雀。遥远的京城 ,它带来少年来心上人的书信。白云间的红丝带,那是信使怀里揣着的女儿锦书。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 ,那是纸鸢的啼叫 。纸鸢做的珠玉孔雀被细细的手指牵着,在府斋的柳树上空飞舞,飘向疾马飞驰的山里。缀着京绣飘带的书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京城 ,也不知道京城的读书郎什么时候才写完清秀小楷,飞鸢传信。
送你一封五彩锦云书,一只雪青碧纸鸢,绘上鸳鸯绣 ,描上红丝线;插上孔雀翎,写上小楷字,直飞千里东南 ,锦书盟誓,今生今世永不分离 。
历史曾用名 斟鄩、洛邑、成周 、雒阳、东都、东京 、神都、京洛、洛京。 古都简介 共十三个王朝,是中国建都最早 、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四方入贡 ,道里均 ”,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光耀千秋 。洛阳龙门石窟旅游(1张) “崤函帝宅,河洛王国” ,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 ,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 ,无远不达;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在洛阳建东都,下令开凿大运河 ,至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运网。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 。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 ,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 ,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圣贤云集,人文荟萃。洛阳还是中华姓氏主根 、闽南、客家之根 。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 ,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周公“制礼作乐 ”,老子著述文章 ,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程颐、程颢开创宋代理学,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 ”曾云集此地 ,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 ,“洛阳才子”,“汉魏文章半洛阳 ”。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马钧发明翻车.....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城市荣誉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诗都” “花都 ” “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 ” 欧洲人最向往的中国十大城市 “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推介的十大中国名城”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 “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得两次) “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五连冠 2006年最值得向往的地方 2008中国制造业名城 全国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 2009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城市 2008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十大城市 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丝绸之路起点 京杭大运河中心 2010年中国十大旅游城市 2010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市 洛阳新区博物馆(新馆)
编辑本段洛阳市花:牡丹
洛阳牡丹(20张) “天下名园重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 ,名园代出,别饶幽趣,国色天香 ,艳冠群芳。西周至北宋,洛阳园囿,数 天生丽质白牡丹
以百计 ,或凤阁龙楼,上连霄汉;或剔透玲珑,姹紫嫣红。历代文人骚客 ,泼墨古刹,挥毫岩壁,为古城增添诗情画意 。 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花蕾硕大 ,色泽艳丽,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 、繁荣昌盛的寓意 ,代表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之风范。“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洛阳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 。相传,唐武则天寒冬设宴赏花 ,令百花绽放,唯牡丹不从,贬之洛阳。岂知迁洛后竟吐蕊怒放。武后闻知 ,命火烧牡丹 。牡丹枝干烧焦,次年却依旧叶荣华发,且花更大 ,色更艳。长安牡丹烧完了只剩下洛阳。洛阳牡丹遂驰名天下做花魁,洛阳人培育牡丹 、观赏牡丹亦日盛成俗 。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所赞:“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1982年 ,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将牡丹定为市花。洛阳牡丹品种繁多,花色甚丰,有红、白 、粉、黄、紫 、蓝、绿、黑 、及复色等9大色系 ,从1983年起,洛阳人以花为媒,成功举办了28届洛阳牡丹花会(2010年) ,第28届牡丹花会已于2010年4月1日在洛阳市隋唐城遗址植物园隆重开幕。
编辑本段洛阳概况
市领导
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 市长:郭洪昌
行政区划
洛阳辖7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 。 分别是:涧西区 、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回族区 、洛龙区、吉利区、伊滨区 、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 、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 、嵩县、栾川县、汝阳县 。 另设正厅级新区:洛阳新区,总面积480平方公里。
人口
洛阳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总人口洛阳人口662万人(2010年)。全市共有46个民族成份,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98.8% , 其他少数民族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2%,其中超过1000 人的民族有回族、满族和蒙古族。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近6万人 ,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0%以上 。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 至35.05'之间。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 ,“居天下之中 ”,素有“九州之腹地”之称。 洛阳地理条件优越 。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雨林气候 ,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2`C,降雨量546毫米。东邻郑州 ,西接三门峡, 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 、南阳相连 。东西长约179公里 , 南北宽约168公里。 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错综复杂,其中山区45.51% ,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 、荆紫山、周山、樱山 、龙门山、香山、万安山 、首阳山、黛眉山、嵩山等十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 、淮河、长江三大水系 ,黄河、洛河、伊河 、清河、磁河、铁滦河 、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 、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 ,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 ,所以“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 。洛阳城市风光(20张) 洛阳主要旅游景点示意图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以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 ,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较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夏商,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夏朝时期 ,夏第三个帝王太康(启之子)都斟鄩 。即今偃师二里头遗址。 商朝时期,商开国帝王商汤初都西亳,即今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 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洛邑 ,此成为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 。 东周时期 ,洛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 丽京门
战国时期,雒邑改称洛阳。 秦朝时期 ,置三川郡,郡治洛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 、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 、中牟县、原阳县 。 西汉时期 ,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 ”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 ,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 ”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 。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 、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 、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 、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 、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今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 、洛宁县、嵩县、栾川县以及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 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 ,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 三国时期,属曹魏 。洛阳改称雒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汉以火德王 ,忌水,故去水而加佳,改洛为雒)。河南尹有所扩大 ,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 、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 、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 、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 、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 、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 。 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 ,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 、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 、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 ,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 。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 、登封、汝州、伊川 、汝阳、禹州、嵩县 、新安。 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 ,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 。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 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 ,其他各郡无变化 。但新设了很多县。 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 ,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 、伊川、嵩县、宜阳 、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 、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 唐朝区划变化很大 。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 ,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 、济源市、温县、孟州市。 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 、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后期设置的) ,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 、孟津、伊川、新安 、宜阳、洛宁、嵩县 。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 、登封、渑池、偃师 、孟津、新安、宜阳大部 、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 ,“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 。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 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 ,又增加了卢氏、栾川 、嵩县、伊川大部 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 、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 。 1912年 ,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 ,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 ,洛阳成为河南省会。1932,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 。1939年秋 ,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 1948年,洛阳解放 ,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 。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 ,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 ,建成洛阳市老城区 、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 ,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 、宜阳、嵩县、栾川 、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 。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 ,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
关于“为什么洛阳市的名字叫洛阳”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迪烁号的签约作者“冰青”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为什么洛阳市的名字叫洛阳”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洛阳市的名字叫洛阳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洛...
文章不错《为什么洛阳市的名字叫洛阳》内容很有帮助